•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从产业到课堂:氢能教育的中国探索

人才和技术是推动一个行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当前,氢能行业的迅速发展,带来氢能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氢能作为一项跨学科、多领域的复杂应用技术,其产业链涵盖制、储、运、加、用等环节,既需要尖端研发技术的迭代,也依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落地执行。这一需求目前已得到行业机构、企业、教育界的重视。

 

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进行“UNDP-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经济职业学院”项目签约,项目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将极大地完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带动中国氢能产业职业技术教育向规模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截止2024年年底,国内已相继有26所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氢能专业,部分企业也在联合高校开展定向培训。

 

为回顾与总结五年来的氢能人才建设经验,展望未来人才事业发展,2024年11月28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UNDP China)与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华南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和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等承办,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协办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人才发展峰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全国有代表性的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对氢能产业人才需求和培养、产教融合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达成了重要的“氢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南海共识”,多方的需求、卡点、堵点都找到了极具价值的答案。

 

 

行业组织

Hydrogen Industry Organization

氢能行业的人才总体需求情况如何?平台应怎样推动?

James George

(乔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

乔展表示,中国的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绿色转型方面。从早期开始,UNDP就与中国地方政府如佛山市紧密合作,致力于培养适应新工业革命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并强调将工业界纳入人才发展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推动真正的技术创新。

 

未来,UNDP将继续深化与包括佛山在内的多个城市的协作,进入人才培养的新阶段。下一阶段的工作将集中在探索新的课程设置和行业方法论,以及审视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努力,UNDP旨在进一步强化中国推进氢能议程所需的人才基础,同时确保工业界成为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应用技术实验和创新。

 

哈维尔·布雷

西班牙氢能协会主席

哈维尔·布雷介绍了西班牙在氢能产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系统性布局。他提到,西班牙计划在2030年新增氢能相关就业岗位8.5万个至16.5万个,并强调了三层次教育体系(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市场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当前缺乏合格人才是氢能项目发展的最大威胁。他认为,“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解决氢能项目人才短缺的关键。”

 

哈维尔·布雷详细介绍了西班牙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为氢能技术开发的职业资格认证,例如三级资格需要780小时的课程,涵盖氢气生产、储存、分配等领域,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王克杰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秘书长

王克杰指出:“氢能行业的薪资水平增幅是最高的,已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他强调了氢能行业对于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并通过数据说明了就业现状: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将达1222万,同比去年增长43万,青年失业率仍呈“V”字型增长。他特别提到35岁以下氢能人才比例超过50%,表明行业需要年轻科研人员。他认为,“就业市场始终与产业同频共振,只有提前储备人才,才能在十年内达到行业高峰需求。”王克杰建议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氢能相关专业,优化就业政策以吸引和稳定人才,同时通过“微专业”等形式灵活调整教育体系,以更好匹配产业需求。

 

产业方

Hydrogen Industry Enterprises

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于 民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于民从企业视角分析了氢能行业的人才结构和未来需求,指出氢能行业处于“产品好用”阶段,当前全国氢能存量企业达25113家,但初创企业占比高,体系化能力尚需完善。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能技能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他提出,针对氢能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设计动态的人才储备策略,并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常 磊

国家电投集团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常磊提出,氢能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多学科交叉且高度专业化。他介绍了国氢科技的“国氢素鉴”人才模型,通过“德才能”三项基础要求和“七能”能力评估框架,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人才。他认为,目前氢能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学科体系尚未完善,企业需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再培训。他强调,氢能行业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常磊呼吁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氢能行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刘 伟

广东广晟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伟指出技术人才的招聘难度,尤其是招聘高技术工人的困难。他们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2+1”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两年学习技术,一年在企业实习。刘伟认为, “责任心和动手能力是高技术人才的两大核心素质。”同时,希望院学校开设定向班,聚焦燃料电池、电堆等领域,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

 

 

巩建峰

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海德利森作为涉氢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呼吁院校加强机械、液压相关专业的设置,满足市场对动手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需求。他们强调车间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从车间走向技术岗位”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此外,海德利森提倡校企联合开发实践课程,打造应用型氢能人才。

 

 

吴玲玲 

广东清能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厂长

 

广东清能关注学生的实训能力,认为燃料电池、单电池等领域需加强实践课程,并建议加入项目管理、质量体系等课程。他们指出,行业标准的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分水岭”。 “标准是行业智慧的结晶,理解标准才能更快成长。”清能倡导学校和企业并联开展人才培养,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方

Education

如何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

刘建国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华北电力大学是全国首个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华北电力大学还建立起全国首个储能技术长江融合平台,结合北京实验室等资源进行创新探索。此外,该校通过产教融合,学生从本科阶段就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从技术链条或产业维度中获取实践经验。

 

作为其氢能技术中心创新主任,刘建国教授提出:氢能教育的核心在于跨学科交叉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他表示,氢能从传统化工原料转型为能源载体,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灰氢到绿氢的过渡、氢燃料电池在交通与工业中的应用,催生了新的学科交叉需求。刘教授特别强调,“我们希望培养两种人:一种是懂电、懂氢、懂化工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另一种是能够从事氢能技术和装备的卓越工程师。”

 

李建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氢能研究中心,构筑了“制氢-储氢-输氢-加氢-用氢”全过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氢能教材开发方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主编了“十四五”规划下的8本氢能核心教材,并开发了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如加氢站操作模拟、储氢方案设计等。这些资源不仅用于教学,也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供了支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李建立副教授分享了该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他指出,氢能全产业链对人才需求具有高度的技术门槛。李教授提到,“我们以‘3+1’模式培养人才——三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企业实践。以过程装备、材料等学科为支撑,搭建鲜明的学科交叉体系。”李教授认为,“高职与本科教育需要强调学科交叉和职业技能培养,确保毕业生适应产业链上中下游多个岗位需求。”

 

于 丹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UNDP-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经济职业学院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于丹女士提到,中国氢能产业对高端研发人才和技能型工人的需求都十分迫切。“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人才需求将达到24.6万人。制氢、储氢、运氢及燃料电池制造等环节尤其需要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在职业教育推进上,粤港澳氢能学院开发了全流程岗位能力培训体系,将理论学习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并通过教材、教具的设计填补教育体系空白。于丹总结道:“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并强化评价标准。”

 

冯定坚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副校长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该校与南海区氢能企业合作,通过实训基地、订单班和职业教育联盟实现紧密联动。目前,学院的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三,并不断创新氢能技能竞赛、教材开发等领域。冯副校长指出,“我们需要借助区位优势,与企业、政府共建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该校冯定坚副校长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他表示,“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共同培养人才和技术攻关。通过‘五金建设’,即金课程、金专业、金教材、金基地、金教师,校企共同提升人才质量。”

 

段春艳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工程学院院长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佛山产业需求,制定了从基础到拓展的课程体系,覆盖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和加氢站技术等。段院长特别强调了实践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仿真系统替代实物操作,既保障了安全,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她提出,未来教育要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与国际化合作,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段春艳院长分享了氢能与传统制造业在教育中的结合方式。她指出,“氢能教育不仅是填补产业技能缺口,更是培养创新型技术工人的契机。”

 

请读者朋友们找到本号主页

【设为星标】以方便找到我们

 

-THE END-

 

 

稿件 | Ruth

责编 | 惠子  审核 | Ruth

 

首页    联盟活动    论坛峰会    从产业到课堂:氢能教育的中国探索
创建时间:2024/12/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