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布 | 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路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二届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对话”于9月20日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举办。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大会特别强调了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张宇航在大会中介绍了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路:
发展氢能产业是京津冀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京津冀三地在氢能技术研发、产业布局和示范应用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北京聚集了大量氢能研发机构和创新资源,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丰富;天津则在氢能检验检测和港口物流运输方面具有优势;河北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绿氢制取潜力巨大。三地在推动绿色冬奥氢能示范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建设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基础。
京津冀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氢能产业集聚、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2023年,三地经信部门签署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明确氢能作为重点协同产业链之一,推动“六链五群”区域协作。通过联合梳理分析氢能产业链,三地定位出了14个“卡点”和10个“堵点”环节,识别并集聚了123家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将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强链补链的“导航图”。
在产业基础方面,京津冀已经基本实现了氢能全产业链的贯通。制氢方面,三地的风电光伏资源丰富,具备天然的绿氢制氢优势。储运环节,虽然当前以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氢为主,但正在积极研发低温液态和固态储氢技术,安瑞科等企业在此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加氢装备领域,海德利森等公司也成为了重点企业。在氢能应用方面,北汽福田等公司引领了燃料电池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氢能应用示范推广方面也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重大活动和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示范经验。例如,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了交通服务保障,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示范项目。京津冀地区还推动了氢能叉车、液氢供应与重卡示范等多项应用场景的实施。截至2024年7月,三地已累计推广了5799辆燃料电池汽车。
展望未来,张宇航强调,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将以全产业链协同为目标,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市将重点打造氢能科技创新引领区,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和氢能应用场景拓展;天津市将建设氢能示范服务先行区,发挥其标准制定和检测能力;河北省则将成为氢能产业供给核心区,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三地还将规划氢能产业廊道,利用京张承和京保石两条廊道,构建制氢、输氢及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形成北部绿氢制备和南部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带。
未来,京津冀地区将实施一系列重大氢能示范工程,包括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牵引车和货运车的分阶段替换,建设“氢能-智能网联-北斗定位”三合一的创新应用场景,并构建区域协同、绿色安全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三地还将探索氢能在发电、供热、冶金等多个领域的全场景示范应用,进一步推动氢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总的来看,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高度一致,各地在技术、资源和市场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备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通过强化区域协作,三地将共同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示范区,并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THE END-
稿件 | 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
责编 | 惠子 审核 | Ruth

